TopDigital专访DE多熠电商集团创始人宋金:打破“甲乙方”思维,我们需要换种“活法”

TopDigital官方网站 > News > 原创文章 > TopDigital专访DE多熠电商集团创始人宋金:打破“甲乙方”思维,我们需要换种“活法”

TopDigital专访DE多熠电商集团创始人宋金:打破“甲乙方”思维,我们需要换种“活法”

  • Posted by: TopDigital
传统的代运营模式真的还能在存量市场中为品牌杀出一条血路吗?

这或许是当下众多品牌与服务商心中共同的疑惑。

一方面,品牌方感到营销预算的投入产出比日益模糊,难以追踪切实的增长回报;另一方面,服务方在越来越精细的需求中疲于奔命,利润却越摊越薄。传统的甲乙方合作,仿佛陷入了一场零和博弈的内耗:品牌用预算购买“执行”,服务商用人力兑换“佣金”,双方在“过程交付”的层面上谨慎履约,却往往与真正的“增长结果”失之交臂。

困境已然清晰,但出路在哪里?

打破甲乙方思维,成为品牌的“全链路合伙人”,DE多熠电商集团提出了一种新的回应方式。他们不再依循传统收取固定的服务费,而是选择与品牌深度绑定,将收入与品牌的GMV、利润、用户复购等核心增长指标紧密挂钩。这意味着,服务商不再仅是“外包执行方”,而是必须与品牌“同坐一条船”,甚至共同把舵。

在2025第十三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评选中,DE多熠电商集团携手伊利、罗技等品牌的创新合作,一举斩获4项大奖。跨行业、多场景的成功验证了其方法论在不同客群与场景下的复用性,也进一步定义了何谓“合伙人”式服务——它不止于执行,更交付出结果。

DE多熠电商获得

2025第十三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

四项大奖

那么,这条新路究竟如何走通?打破传统之后,新世界又遵循怎样的生存法则?

出于上述疑问,TopDigital与DE多熠集团创始人宋金对话,深入探讨这场“合伙人实践”,看他们如何用一场自我革命,回应行业的共同困局。

DE多熠电商集团创始人 宋金

以下为采访原文,经整理。

 

01

从「手脚」到「外脑」,我们选择做「合伙人」

 

TopDigital:“全链路合伙人”与传统代运营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?

宋金:最本质的区别其实是角色定位和价值逻辑上的根本不同。

传统代运营更像一个“执行者”,就是品牌让你做什么,你把它做好,像手和脚一样,责任边界清晰但往往局限于 “过程交付”,和品牌的长期目标绑定较弱。而全链路合伙人的本质,是从服务商、乙方,变成真正的战略伙伴。我们不只是参与所谓的运营执行,而是更深入地介入到品牌自己的顶层设计,比如用户定位、产品迭代节奏,甚至包括全渠道的战略布局。最终是与品牌一起共享“增长结果”,而不只是“执行成果”。

TopDigital:实现这种角色转变的关键支撑点是什么?

宋金:大致是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支撑点。

第一点,也是我认为最本质的,利益共生机制。传统代运营大部分是收固定服务费,或者加一点佣金,属于比较浅的合作,说白了就是“拿人钱财、帮人办事”。但全链路合伙人不一样,我们的收益是跟品牌深度绑定的,一起考核销售结果,还有用户 LTV(用户的平均生命周期)、利润、复购这些核心指标。这就很像公司合伙人——品牌这个“母舰”赚得越多,每个合伙部分也能分得更多。就不再是简单地付钱办事,而是真正实现了利益共享。

第二点是能力体系的升级。传统代运营可能只专精一个平台,比如TP(Taobao Partner,淘宝合作伙伴)或抖音的流量玩法。全链路合伙人要求的能力更全面,既要能陪品牌从0到1、从1到10成长,还要没有明显短板。比如前端能做市场洞察和趋势发现,中端能优化供应链、提升履约效率、做好内容触达,后端还能做私域和品牌建设。其实就需要成为品牌真正的“增长外脑”,能力要求更全、更高。

第三点是关系逻辑的重构。以前大多是品牌提需求、服务商执行,“甲乙方思维”较重,就会显得比较被动;现在几乎完全是平等共创的关系。我们会基于行业数据和用户反馈,主动提出战略建议,甚至会在产品定位、定价这些事上和品牌主理人“较真”、反复碰撞,最终形成 “品牌懂产品,我们懂增长,双方互补共创” 的协作关系。

TopDigital:你们与品牌方之间的合作对接机制是怎样的?

宋金:我们和客户的对接不是阶段性的或者低频沟通,而是一种更高频、更深入的协同方式。

TopDigital:具体是怎么协同?会深入到产品与营销策略层面吗?

宋金:肯定会的。比方说现在合作的客户中,绝大多数都不只是“接需求、做执行”,而是会深度参与到品牌定位和产品宣传策略中,甚至一起做大幅调整。哪怕有些外资品牌的产品是由全球团队决定的,本身不能改动,我们依然可以帮它打造更适应中国市场的故事和传播点。这部分工作以前可能是由咨询公司完成,而现在多熠电商集团直接承担了起来。所以我们不止是做末端渠道运营,而是从产品定义和营销表达阶段就开始贡献价值。

DE多熠电商集团2025第十三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获奖作品:

《伊利成人粉直播+图频深度经营 生意强破局》

 

02

在变化中寻求品牌不变的“确定性”

 

TopDigital:当前流量碎片化的环境下,你们如何抓住真正有效的增长机会?

宋金:我的理解是,它建立在底层生意逻辑“不变”的基础上。

什么不变?

是你始终要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利益点,让目标用户想要你、找到你、购买你,这个内核从来没变。十几年前没电商,大家去批发市场、商超买;后来电商起来了,大家转向线上,但生意的本质是一样的。

变的是什么?

是用户的路径。这几年可能是视频号,之前是抖音、小红书,再早是天猫、京东、拼多多……用户行为习惯一直在变。而多熠电商集团跟别的代运营其实是不太一样的。

TopDigital:哪些方面不一样?

宋金: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特别强调敏锐度和速度。

我们是一个个“尖刀团”式的机动组织,不是那种冗长的大团队。每个小组都具备全链路能力,既懂行业、懂用户,我们自己本身也是用户,能更早感知到流量去哪了、用户聚集在哪。得物、B站、视频号,是不是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发点?能不能帮品牌把这些声量转化为销量?再者,我们非常愿意拥抱变化、主动尝试。说白了,碎片化就是在变动中找机会。

DE多熠电商集团2025第十三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获奖作品:

《罗技×BLG开启电竞营销Cult Brand》

TopDigital:在服务跨品类客户时,在数据洞察和运营方法层面,哪些环节是有复用价值的?

宋金:可复用的话,首先是数据驱动的底层生态框架。不管什么品类,这一套是共通的。

另外,很多决策解析的框架也可复用。比如围绕用户决策、商品策略,解析的维度可能要根据品类调整,但解析的底层思维模式是通用的。

TopDigital:具体怎么说?

宋金:因为可复用的环节主要集中在用户资产运营上。比如全域流量的协同策略:怎么在公域获客、私域留存;用户分层框架上,用 RFM 模型识别高价值用户、潜力用户、流失用户;还有流量转化漏斗的分析方法,从曝光、点击、加购到成交,监测各环节流失、做归因,这些底层方法都是不分品类的。

但所谓的“可复用”其实都是历史经验。经验能给我们安全感,也帮我们少走一些弯路。真正的成功之路,是在未来的定制化过程中。哪怕同一品类,今天和昨天可能都不一样,尤其在现在这么卷的环境下。

TopDigital:哪些环节又必须根据品类特性进行深度定制?

宋金:我个人觉得最难、最需要定制的一点,反而很容易被忽略——“语言体系”,也就是品牌用什么方式与用户沟通、传递价值,这必须极度贴合品类和渠道。

比如同一品牌,在拼多多、抖音、天猫,讲的文案绝对不一样;同样是抖音,3C 数码要解决的是长决策周期问题,要想办法缩短用户的犹豫时间;而美妆要促成的则是快决策。这套沟通语言,必须深度定制、持续调整,这才是跨品类实战里最考验人的地方。

03

让营销不再“策划”,而是“对话”

 

TopDigital:当AIGC工具日益普适化,服务商在AI营销领域的核心壁垒是什么?

宋金:我们还算是行业里动手比较早的,从2023年开始,我们就在用AI生成图文、视频这些内容,做一些创意尝试。但我认为服务商真正的核心壁垒,是一种综合能力,是把数据、行业认知和具体场景深度结合的能力。

TopDigital: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哪些部分?

宋金:展开来说,第一层是数据资产的深度运营能力。你得知道怎么把品牌的数据真正“炼”出价值来。构建长期标签体系、调整算法模型……让AI不只是跑数据,而是能找出用户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,这一步是很多工具本身完成不了的。

第二是行业认知的代码化。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,快消品的囤货周期、美妆里的成分偏好,甚至户外服装怎样平衡功能性与审美等等。你需要将这些行业经验转化成AI能理解的算法逻辑,它输出的内容才能真正贴合品类本质。

第三是人机协同的战略把控。AI能高效生成内容、优化投放,但它没有“人”的洞察力。它可能不理解用户为什么突然追求“松弛感”,所以最终一定是人来做战略判断、校准AI的输出,形成“AI提效+人做洞察”的闭环,我们不能把技术用成没有灵魂的内容机器。

DE多熠电商集团2025第十三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获奖作品:

伊利AIGC+直播颠覆内容电商生产力》

TopDigital:当前AI对营销链路最颠覆性的改变体现在哪个环节?

宋金:我认为是重构了“洞察-内容-投放”这个闭环的运作方式,AI把它从“线性流程”变成了“实时响应”。以前做个营销活动,从分析用户到产出内容再到投放,可能要花几周甚至更久的时间,内容跟用户的实时需求经常是脱节的。

但现在,AI可以基于实时数据立刻生成洞察,快速产出内容,再精准推送给对应人群。整个过程可能压缩到几小时,甚至更短。这意味着,营销不再是“预先策划好再推出去”,而是真正变成和用户之间的“实时对话”。

TopDigital:AI在营销领域的哪些环节仍处于应用的早期阶段?还有哪些潜力值得深挖?

宋金:我们可以把营销领域拆成几个部分来看。首先在营销策略端,短期来看,目前还是以人力为主。策略生成和后端的数据分发,其实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被AI迭代和提升。以前我们多靠数据分析,但现在AI可以加强“测试”这个环节,让策略从一开始就更灵活、更可验证。

第二是内容制作。一旦策略定了,就要生产内容——大到电视、户外广告,小到短视频、达人直播脚本。这些其实已经有一部分在用AI了,但目前多集中在尾部执行,内容形式和渠道都定好了,AI再帮忙实现。后面会更进一步,譬如探索更多元的内容形式、更前沿的内容渠道,虽然这方面已经有人在做了,不完全是无人区,但仍有深化的空间。

第三个值得深挖的,是内容爆量机制。和以前的大媒介不同,现在的内容是分发式的,我们总会赌一个小概率,5%、10%,还是20%的内容能成爆款?那如何提高爆款率呢?我认为AI可以更深入地实现“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”,先做到快速试错。未来甚至可能更精准地预判哪些内容具备爆量潜力,这个过程AI还大有可为。

DE多熠电商集团2025第十三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获奖作品:

《伊利金领冠×AIGC重构内容资产ROI

TopDigital:现在行业里有一种说法:“AI营销不再是‘要不要做’的选择题,而是‘如何做的更深更远’的必答题。”您认同这个观点吗?

宋金:非常认同。可以说AI正在成为每一天,不只是服务商的每一天,也是品牌方和用户的每一天。

TopDigital:你是怎么理解的?

宋金:AI 现在的发展,很像20年前的互联网,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基础设施。跟当年大家摸索互联网怎么跟实业、零售结合一样,如今AI也到了同样的阶段,关键在于怎么用它交出一份高分答卷,怎么更早、更快、更精准地把AI落地到自己的行业和产业带中。

但往底层想,这件事也可以变得简单:你用它,到底是为了什么?

从1.0的角度来讲,最实在的就是提效,做得更快、更有创意;而2.0的阶段,是让AI能做乘法。比如“AI × 用户价值”,它爆发的是新生产力,而不只是单纯的叠加效率。

04

标签之外,场景之内

 

TopDigital:和品牌的合作中有让你觉得比较创新的环节吗?

宋金:之前和一个美妆品牌合作,当时我们负责天猫业务,采用的是一种“团队共创”的方式——不是单纯的咨询陪跑,也不是完全把项目丢过来代运营,而是品牌方团队和我们的人真正拼在一起,共同组成了一个联合团队。整个团队是由品牌方和我们多熠电商集团的同事混合共建的。

这种模式其实挺新的,它不只是甲乙方关系,更像是我之前提到的“合伙人”状态的真实体现。两个团队深度融合,互相补位,一起扛目标、做决策,这种“交并差”的协作方式让我们能更深入、更直观地参与到品牌的成长中。

TopDigital:这几年电商渠道格局变化非常快,天猫、抖音这些核心渠道运营发生了哪些变化?

宋金:平台确实一直在变,我们感受也特别明显。天猫作为“先驱者”,它的基本盘一直很稳,变化主要体现在增量部分,像持续加码会员运营,这点做得非常核心;另外像即时零售这类新场景,也是天猫在基础设施之上做的“PLUS版”探索,这些都是它巩固优势的方式。

而拼多多、京东属于早一批的新增力量,但它们走了不同的路径,京东主打即时送达和消费场景,拼多多聚焦下沉市场,其实都是在做人群和场景的切割。再到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、视频号这些更后来的玩家,它们最大的特点是“内容驱动销售”,先通过内容吸引用户,再完成转化。像抖音就跑得特别快,很多品类的销量已经直逼传统强势渠道了。

TopDigital:除了常规的人群标签,品牌如何通过洞察兴趣圈层和内容偏好,找到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增长机会?

宋金:做电商这么多年,标签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归类的工具,八大人群、十六策略人群,各品类还有自己细分的人群标签……越分越细。但坦白说,标签只能帮你记忆或归类“过去”成功的用户在哪里,很难用它去定义“未来”。真正的生意增量,往往都来自那些“不被定义”的地方,不被定义的人、不被定义的场景。红利和蓝海机会也往往在这里。

TopDigital:怎么理解这个“不被定义”的人和场景?

宋金:人其实还是那些人,但新的购买往往来自“破圈”和“破场景”。比如一个母婴品牌,能不能往前再走一步,不仅卖母婴产品,还让成人也开始用?婴儿湿巾就是个例子,很多成年人买是因为觉得它更柔软,这就是“破场景”带来的机会。

所以我们帮很多品牌带来增量,核心思路往往就是“破圈”,打破原有的品类限制、场景限制,在新的语境里重新定义产品价值。这才是跳出红海、发现蓝海的关键。

05

后记

 

长久以来,商业增长似乎总伴随某种“苦行逻辑”——更多人力、更长周期、更重复的试错,仿佛努力本身即正义。然而,在与宋金的对话中,我们清晰地看到另一种可能:增长未必源于自我消耗,也可以源于模式的重新设计。

他们以“合伙人”机制,将服务嵌入品牌生长的脉络之中,从执行者转型为共建者。不追求流水线式的交付,而是聚焦于用户真实价值的沉淀与生意结果的共享。这背后,不仅是对效率的重构,更是对“人”的重新发现。

真正的创新,从不诞生于机械重复的“内卷”,是那些来自于敢把愿景变为架构、敢用分配重塑生产关系的勇气。正如宋金所言:“我们不是在做代运营,我们是在做增长合伙人。”当行业仍在博弈短期利益,有人已选择与品牌并肩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

采访/撰文 | 罗若楠

编辑 | Sophia

Author: TopDigit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