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猫联合贝恩再推“三个超级”, 这次他们想赋能电商供给侧改革

TopDigital官方网站 > News > 行业快讯 > 天猫联合贝恩再推“三个超级”, 这次他们想赋能电商供给侧改革

天猫联合贝恩再推“三个超级”, 这次他们想赋能电商供给侧改革

  • Posted by: TopDigital

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行业产生的经济冲击,人们习惯使用“危中有机”自我鼓励。当然,如果真的能“转为危机”,相信数字化企业的赢面一定更大。在这个特殊时刻,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体,成为稳定社会消费的经济脉搏。越早开始数字化进程的企业,也越容易从沟通受阻的“物理世界,快速转向畅通随行的“数字世界”,恢复生产经营。

而在疫情发生之前,由于很难再有新流量带动新增长,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转型,借助数字化系统、工具和方法论等,以期在现有存量中找到可能被忽视的增长机会。疫情更像是一个加速器,加速了整个行业对于转型重要性的认知。

为了更好助力品牌实现数字化增长,天猫联合贝恩于近日发布报告,重磅推出“三个超级”方法论,从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,探讨企业增长如何高效落地。

*点击阅读原文,可在线浏览或下载完整报告。

三个超级——是什么?为什么?

在推出“三个超级”之前,天猫已经联合贝恩、BCG等全球智库咨询公司,向行业输出了AIPL、FAST、GROW助力品牌增长的营销模型,品牌可以通过阿里巴巴旗下数据银行、策略中心、生意参谋等商业操作系统,查看相关指标及数据表现。

▲ AIPL、FAST、GROW含义及作用

在原有体系基础上,天猫联合贝恩再次推出 “三个超级”理论,探讨如何打造令用户喜欢的商品、内容和福利;指导品牌在有了目标消费群体与宏观战略后,如何具体落地。“三个超级”具体含义,即“超级商品、超级内容,超级权益”。

▲ “三个超级”有机承接FAST2.0与GROW2.0,为品牌提供系统化落地指导

• 超级商品:商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,也是传递品牌价值主张的落脚点。天猫将通过卖家服务评级指标、好评率、销售额/品牌详细页浏览次数、是否有IP/明星联名款等关键数据,得出某款产品的人货匹配度、达成效果及产品创新表现,从而判定品牌是否符合“超级商品”的定义。

品牌可以基于消费者、子品类及竞品洞察制定产品策略、圈选应用人群,并根据不同细分人群需求突出产品不同卖点,实现人货精准匹配,打造出圈的“超级商品”。

• 超级内容:内容是人与货之间的桥梁,能够助力最优商品以最高效的形式触达目标人群。由于短视频易生产、易传播、支持个性化推送等特征,天猫尤其注重对于5分钟内短视频形式的“超级内容”打造,它要求首先有足够的商品矩阵覆盖,以实现内容多样性;每款商品针对不同应用人群和渠道用户,制作多个短视频内容;并且在种类上需覆盖品牌视频、KOL种草、明星种草等。

品牌亦可通过人群圈选、透视不同人群内容偏好、有策略的输出不同主题/渠道/种类的短视频内容,实现定制化沟通并高效触达;品牌也需要根据前期反馈不断调整策略,对内容进行持续优化。

• 超级权益:权益是促进用户与品牌关系加深的重要方式,助力品牌制定差异化策略。检验品牌是否具备“超级权益”能力的指标包括权益的多样性、覆盖率、领取转化率、权益对交易的促进作用、不同商品/促销阶段的权益创新程度等。

品牌想要实现“超级权益”,需针对潜客、新客、老客实现不同人群分层下的权益应用,并且结合不同商品、促销周期进行个性化调整。有针对性的用户覆盖、最佳的权益匹配、持续权益玩法创新,才能创造最佳人群与销售额资产。

纵观以上内容不难发现,AIPL、FAST是以消费者为中心,制定出新的运营思路与解决方案;GROW则是从品类的角度,帮助品牌锁定驱动增长的“核心战场”。它们更多是基于“互联网+消费”变革趋势下,品牌如何跟随人群习惯的迁移去改变 “看人”和 “看品类”的角度。

然而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加快,互联网已经变成全行业的底层设施,变革也从需求侧慢慢过渡到供给侧。“三个超级”的提出,正是基于品牌现下对于供给侧数字化改革的需要。

尤其疫情发生以来,消费者需求碎片化和两极分化特征明显。

▲ 消费两极化明显,而新消费群落不断涌现

贝恩根据天猫大数据分析发现,疫情使得收入更加两极分化,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两大趋势同时存在。同时,新消费族群在疫情期间不断涌现,Z世代、小镇青年、宅经济、游戏族群以及未来更多新碎片化的消费者族群,将会促使消费品品牌增量的产生。在这样的变化下,仅仅是基于人群或者基于品类的分析已经不够。在需求侧变革的基础上在供给的商品、内容、权益都需要更有对性,才有可能真正推动品牌实现逆势增长。

“供给”已就绪,如何突破场域限制?

“三个超级”理念的提出,既是指导,也是指标。对于符合“三个超级”指标的品牌,天猫将从“搜索推荐”为切入点,实现“人”(消费者)与“货”(商品、权益、内容)之间的智能匹配,打造“消费者价值增长引擎”(CLV Engine)。

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,用户在使用搜索功能得到信息反馈的过程中,经历了从傻瓜式直接反馈向智能化主动推送的演进。体现在零售电商上,则是千人千面、猜你喜欢等创新产品出现。阿里巴巴新零售智能引擎事业群资深专家——风玄,在回顾天猫“搜索推荐”功能演进历程时总结了两大进化方向

1. 从单个人的兴趣偏好、人生阶段等构建出不同群落;再来看不同群落自己的需求表达,针对他们有哪些需求去做整合。

2. 从商品的角度,不再是单独的商品,而是品类以及品类相互的关联,去尝试跨品类搭配,找到破圈增长的可能性。

他举了这样一个场景,过去当用户搜索“叶酸“的时候,它看到的就是“叶酸”这个产品,展开的关键词包括医疗用品、矿物质药品等,以不同品牌、包装的形象呈现在用户面前。而现在用户再去搜索“叶酸”,会发现它想表达的含义可能是备孕,备孕是人生阶段的当中一个环节,后续可能是孕妇的用品、婴儿的用品、家庭的用品都涵盖其中,这是在一个生命周期或者购买周期决定性的知识点,这些在从前是极容易被忽略的盲区。

过程当中如何通过大数据的算法不断的挖掘用户的行为,从懂商品到懂用户,到最后懂生活,这其实是我们这么多年来通过算法不断努力做的事情。

——阿里巴巴新零售智能引擎事业群资深专家 风玄

▲ 围绕关键词“叶酸”的搜索,实则整合了天猫对于消费者所处生命周期,以及跨品类关联消费可能性的大数据洞察

理解了天猫对于“搜索推荐”的定义,我们也就更能够看到CLV Engine的作用——通过根植于算法层面的智能匹配,打造一个能够促进增长和验证增长的关键场域。

从商家角度来说,打造超级商品、超级内容和超级权益,更多是围绕已知消费者的偏好、习惯进行洞察,属于私域层面的流量精细化运营。而CLV Engine作为天猫平台最具主要的消费触达场景,能够帮助品牌在公域流量上验证效果,实现增长。

如何实现?可以从品牌需要付出什么、能够收益什么,这两个层面来理解。

品牌需要付出什么:总结来说,商家需要根据品牌的不同目标群体,在超级商品、超级权益和超级内容上进行个性化表达。例如在“人”与“超级商品”的匹配上,不同群体的货品策略需要有差异性。针对消费主力人群“新锐白领”,可以主打定制礼盒、轻奢高端等;针对消费潜力人群“Gen-Z”,要挖掘IP联名、国风国潮等;针对消费蓝海人群“小镇青年”,得强调产业带直供、抖音/快手同款等……

同样的,针对某个细分群体主推的货品,以怎样的短视频或直播内容触达?应该匹配哪些权益?每一项都需要分层思考。品牌可以联合leading agency、TP、MCN机构等角色,与天猫平台共同制定这一重要的“供给策略”。

▲ 品牌需要针对商品、内容和权益进行分层设计

品牌能够受益什么:总结来说,天猫会给予符合“三超”要求的品牌更多扩列”机会。它包括在基于目标消费人群上的信息流优先推送、行业会场货品推荐、在消费者搜索关联产品时给到TAB标签展示,以及天猫官方特色货品榜单等。

▲ 符合“三个超级”的品牌可以从平台获得更多的曝光及传播机会

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、天猫快速消费品和服饰风尚总裁——古迈,形容“三个超级”与CLV Engine的结合是一次“消费共振”,长远来说更是一次“革命性的改变”。

品牌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就是一次“流量加持”,事实上它恰恰是打破流量为王的思维,而是完完全全回归消费本质,将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联动、以满足用户基础或进阶需求为目的、结合商家的“超级供给”,实现人与货的智能匹配。它让品牌在拥有了“武器”的基础上,也拥有了可以发挥价值的“战场”。

从理论背后,看见天猫的“全局数据观”

不管是AIPL、FAST、GROW,还是三个超级、CLV Engine……行业外的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总有这么多名词和方法论出现?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企业增长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课题。中国电商业态发展领先全球国际水平,而作为国内电商老大哥,天猫势必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体现出平台的赋能价值。而这些互联网巨头对于数据的敏锐度,是镌刻在基因里面的。

据悉,天猫将在明年3月推出FAST 3.0,GROW3.0,不断创新升级的背后,实则表现出天猫的全局数据观——通过平台大数据作为后盾,结合智能算法能力,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理论模型或运营产品,让品牌能够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获得市场先机。

但这一路上依靠天猫的力量显然不够,古迈曾总结如何判断品牌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5大核心表现:direct to market、供给侧speed to market、全域内容运营、深度运营消费者以及企业在组织架构上的创新与自我迭代。从这个层面来看,天猫能够直接参与的是前四项环节,至于企业自己如何调整架构以适应品牌数字化发展,更需要行业上下游和企业自己共同探索。

不管这个过程中由谁赋能、产生了怎样的价值,关键是企业是否意识到推动自己前行的不是消费者,也不是服务商,恰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。

身处数字化转型的巨浪,不进击,则退矣。

Author: TopDigital